我怎麼整理音樂 (1) - MusicBrainz
這是一系列在分享我怎麼整理音樂的文章,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一下其他篇:
回 上一篇 最後的問題: 24 天!
這三個星期的空閒時間裡,也仍然是在緩慢的在整理實體 CD ,雖然速度好像明顯的越來越慢,好像有點當初一頭熱想認真更新 blog 的感覺了……不過總共也處理了快一百張 CD ,好像差不多確定流程了,剛好可以來記錄一下。
(我在打上面這段的時候,一直在想我應該用 CD / 專輯 / 唱片 / 光碟 來描述那個圓盤,最後懶的改了就決定用最一開始想到的 CD 吧)
我的目的很明確:想要把手上有的 CD 轉成無損的檔案,並且讓我可以在手機和電腦上串流收聽,所以第一步應該就是轉檔了對吧?
嗯……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,直到有一張 CD 在轉檔的時候發現軟體無法辨識,發現其實還是有些事情可以先處理的,就是確保這張 CD 的資訊是軟體可以從網路上抓到的,這裡的軟體可能像是 XLD 這種轉檔軟體,或是 Beets 這種管理系統。而目前看起來好像還是 MusicBrainz 比較多人用以及比較多地方支援。
如果要簡單介紹 MusicBrainz 的話,我覺得大概就像音樂版的維基百科了吧?註冊完帳號之後就可以試著貢獻資料,幫忙補完喜歡的演出者的專輯清單,或是幫喜歡的專輯找個封面圖之類的。
不過其實網站的介面不太友善,加上很多欄位剛開始實在是不知道要填什麼,新手實在是太容易不小心就弄錯東西,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使用 MusicBrainz 的心得:
Release & Release Group
- 先分享我覺得 MusicBrainz 有一個最容易搞錯的地方: release group 和 release 不同!因為一張專輯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發行版,可能是不同國家由不同廠商發行,也可能是經由不同媒體發行,像是:光碟、黑膠、數位檔案,這些不同的發行都是一種 release ,這些 release 都應該要在同一個 release group 裡。
- 如果在新增 release 的時候 release group 是白底,就代表你沒有選到任何已存在的 release group ,而是會新增一個!就算明明就已經有一個同名的 release group 存在還是會新增一個同名的,這樣通常不會是你預期的結果,會變成重覆的 release group ,所以注意在 release group 欄位填完要等網頁跳出選項,選完之後綠底的 release group 才代表你現在新增的 release 會被加到已經存在的 release group 裡
- 我覺得最保險的方法是先到 release group 頁,然後點選右邊側欄裡的
Add release
:
Edit / Vote
- 一般來說,新增資料或是修改大小寫之類的動作是會直接生效的,叫做 auto-edits
- 但對現有的資料進行編輯,就會進到 voting process ,如果沒有人反對, 7 天之後你的修改一樣是會生效
Sort Name
- 演出者 (artist) 的 sort name 是拿來排序用的字串,如果是中文演出者,不知道要填什麼的話可以先填中文(雖然 Guideline 3. 說只能用拉丁母),如果有英文名稱的話也可以填在這裡
- 有一些特殊條件,像是
The Beatles
會希望是被排在 B 開頭的,所以他的 sort name 是Beatles, The
- 因為英文的姓名和中文的順序是反過來的,像
Eric Clapton
的 sort name 會是Clapton, Eric
,但鄭宜農
的 sort name 應該是Cheng, Enno
才對 - 更多詳細規則可以參考 sort name style guildline
Packaging
- 官方給的包裝介紹
- 我也是看了才知道,原來常見的那種兩折或三折的厚紙板,黏上塑膠光碟底座做成的包裝叫做 Digipak
- 還是最喜歡 Jewel Case / Slim Jewel Case / Digipak 的包裝,不然超多特別的包裝好難收納……😢
Recording / Track
- 官方的 recording 說明
- Track 則是指 release 裡的歌曲
- 因為像是精選輯裡的歌曲 (Track) 版本可能會和某張專輯裡的一樣,應該被視為同一個 recording
-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 (ISRC) 是跟著 recording 的
- 台灣的 ISRC 查詢系統
Disc ID
- Disc ID 是用實體 CD 裡的曲目數量、每首歌的長度、在 CD 裡的 offset 算出來的
- 算法可以參考 Disc ID Calculation
- 我覺得手上有實體 CD 的話, disc ID 應該是最值得貢獻的資料了,畢竟網路上查不到,而且幾乎可以用來穩定的辨識專輯
- 用 MusicBrainz Picard 可以從光碟機或是 XLD / EAC 轉檔時的 log 來拿到 disc ID ,或是有光碟 TOC 資料後自己算
a‐tisket
- a‐tisket 是可以從 Deezer / Spotify / iTunes 抓資料,匯入 MusicBrainz 的小工具
- 強力推薦熟悉 MusicBrainz 之後再使用,不然很容易填錯東西……
- 特別是 release group !最好先確定一樣的 release group 是不是已經存在,因為預設只會開一個新的,不會幫你確認有沒有重覆(弄錯了要合併就又要等 7 天的投票……)
- 通常加入的 release , format 應該填上
Digital Media
,數位串流的 release 和實體專輯應該在同一個 release group 裡 - 可以幫忙拿到 Deezer / Spotify / iTunes 上的專輯封面連結,讓你可以方便的新增到 MusicBrainz ,通常是 iTunes 上的圖片解析度最高
- 也可以幫忙新增 ISRC 到 MusicBrainz
- 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 Deezer 這個服務,看起來賣點是付費用戶能夠聽到 CD 品質的無損檔案?不過台灣目前不能用就是了
我的處理流程
如果要確定整理的 CD 有沒有在 MusicBrainz 上,我通常會:
- 先到 MusicBrainz 搜看看有沒有 CD 的演出者,
- 看演出者有沒有目標 CD 的 release (release format 為
CD
) - 沒有的話就用 a-tisket 新增該 CD 的
Digital Media
release - 如果 MusicBrainz 已經有該 CD 的
Digital Media
release ,就在該 release group 下點選Add release
(沒錯這樣做是在避免重覆的 release group ……真的踩過太多次雷) - 在 format 為 CD 的目標 release 上加上 disc ID
其它
最後分享一些我覺得寫得很好的 MusicBrainz 介紹:
下一篇預計是分享 XLD ,應該字就會少一點了……吧?
♥ Support Me